「介紹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utre)」修訂間的差異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 請不要移除本行 --> __NOTOC__{{2021社區糧倉課程子選單}}") |
|||
行 1: | 行 1: | ||
<!-- 請不要移除本行 --> __NOTOC__{{2021社區糧倉課程子選單}} | <!-- 請不要移除本行 --> __NOTOC__{{2021社區糧倉課程子選單}} | ||
+ | |||
+ | 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簡單地說,是一種農夫與消費者之間的'''「協議與承諾」''',消費者在產季開始之前先繳「會費」給農夫,作為購買種子、農具、肥料…等經費,而農夫則承諾以友善土地的方式種植,並將收成與會員共享;消費者除了參與部分農事,了解自己所吃的食物的成長過程,並與社區農夫認識、互動,所繳的費用是對農夫與土地的支持,並承擔了收成不管好或壞的風險,也就是,豐收拿得多,欠收則拿得少。消費者以資金承諾農夫,而農夫則以健康的農作回饋消費者。 | ||
+ | |||
+ | == 關於規模 == | ||
+ | |||
+ | CSA 農場的規模應該要多大?依據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e Knowled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IAASTD)在世界銀行與五個聯合國單位資助下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小規模、家庭式、可持續的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的確可以餵飽地球上的所有人,「小規模」追求「最小自給自足單位」,並且相互連結,這是建立安全糧食網絡的基石。 | ||
+ | |||
+ | == 建立 CSA 的原則 == | ||
+ | |||
+ | 2010 年,我在工研院執行「糧食網絡~知識入鄉」的計畫,為期一年。這個計畫發現,在城鄉交界(Peri-Urban Interface, PUI)推動社區支持的小規模永續農場,能夠創造很多工作機會,餵飽都會,並且讓生產者獲得充分的收入。而這個計畫,也衍生出後來的幾個發展 CSA 的工作原則: | ||
+ | |||
+ | * 建立眾多小規模永續農業,而非少量企業化大規模生產的農場; | ||
+ | * 以城鄉交界作為建立糧食網絡的起始位置,而非直接改造偏遠農村; | ||
+ | * 採行知識密集的生態農業,而非技術、資金密集的環境控制農業; | ||
+ | * 追求在地社區的支持與參與,而非廣布行銷通路與追求市場占有率; | ||
+ | * 真正的能夠顧及到台灣生態與生產的農業,關鍵線索在原住民與傳統農村。 | ||
+ | |||
+ | 這裡額外提一個我想要探討的主題則是:生態農業(agroecology)。所謂生態農業指的是將生態的概念與原則應用到一個永續農業生態系統的設計與管理,它包括三個面向: | ||
+ | # 它是對一個農業生態系統(包括人類與環境元素)整體研究的科學訓練; | ||
+ | # 它是促進農耕系統可以更彈性、富有生態,使社會經濟與文化可持續的一套原則與實踐; | ||
+ | # 它也是尋找農業與社會關係新出路的一個運動。 |
於 2021年3月20日 (六) 08:56 的修訂
相關文件 | 2021社區糧倉課程首頁
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簡單地說,是一種農夫與消費者之間的「協議與承諾」,消費者在產季開始之前先繳「會費」給農夫,作為購買種子、農具、肥料…等經費,而農夫則承諾以友善土地的方式種植,並將收成與會員共享;消費者除了參與部分農事,了解自己所吃的食物的成長過程,並與社區農夫認識、互動,所繳的費用是對農夫與土地的支持,並承擔了收成不管好或壞的風險,也就是,豐收拿得多,欠收則拿得少。消費者以資金承諾農夫,而農夫則以健康的農作回饋消費者。
關於規模
CSA 農場的規模應該要多大?依據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e Knowled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IAASTD)在世界銀行與五個聯合國單位資助下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小規模、家庭式、可持續的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的確可以餵飽地球上的所有人,「小規模」追求「最小自給自足單位」,並且相互連結,這是建立安全糧食網絡的基石。
建立 CSA 的原則
2010 年,我在工研院執行「糧食網絡~知識入鄉」的計畫,為期一年。這個計畫發現,在城鄉交界(Peri-Urban Interface, PUI)推動社區支持的小規模永續農場,能夠創造很多工作機會,餵飽都會,並且讓生產者獲得充分的收入。而這個計畫,也衍生出後來的幾個發展 CSA 的工作原則:
- 建立眾多小規模永續農業,而非少量企業化大規模生產的農場;
- 以城鄉交界作為建立糧食網絡的起始位置,而非直接改造偏遠農村;
- 採行知識密集的生態農業,而非技術、資金密集的環境控制農業;
- 追求在地社區的支持與參與,而非廣布行銷通路與追求市場占有率;
- 真正的能夠顧及到台灣生態與生產的農業,關鍵線索在原住民與傳統農村。
這裡額外提一個我想要探討的主題則是:生態農業(agroecology)。所謂生態農業指的是將生態的概念與原則應用到一個永續農業生態系統的設計與管理,它包括三個面向:
- 它是對一個農業生態系統(包括人類與環境元素)整體研究的科學訓練;
- 它是促進農耕系統可以更彈性、富有生態,使社會經濟與文化可持續的一套原則與實踐;
- 它也是尋找農業與社會關係新出路的一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