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種籽宜蘭營成果報告」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地方創生種籽宜蘭營
前往: 導覽搜尋
具體工作內容
行 85: 行 85:
  
 
回到最開始提案的動機:面對 2019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我們很想知道,到底什麼叫「地方創生」?為何需要「地方創生」?如何「地方創生」?台灣從 1990 年代開 始從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一路走到了「地方創生」,這些政策發展的背景、演變的過程,對台灣的影響?解決了什麼問題?或是產生了更多問題?台灣社會有太多議題、多元價值,但總是各據兩端、各擁同溫層,有沒有機會創造更多的對話、讓這個社會有更多的共識和團結?如果「地方創生」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韌性台灣」,讓台灣擁有韌性的都市、農村與生態環境,社大這個第一年的地方創生計畫,我們如何進行?於是,我們進行了幾個向度的工作訪談,希望據此發展出營隊的整體課程綱要:
 
回到最開始提案的動機:面對 2019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我們很想知道,到底什麼叫「地方創生」?為何需要「地方創生」?如何「地方創生」?台灣從 1990 年代開 始從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一路走到了「地方創生」,這些政策發展的背景、演變的過程,對台灣的影響?解決了什麼問題?或是產生了更多問題?台灣社會有太多議題、多元價值,但總是各據兩端、各擁同溫層,有沒有機會創造更多的對話、讓這個社會有更多的共識和團結?如果「地方創生」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韌性台灣」,讓台灣擁有韌性的都市、農村與生態環境,社大這個第一年的地方創生計畫,我們如何進行?於是,我們進行了幾個向度的工作訪談,希望據此發展出營隊的整體課程綱要:
 
<br clear="all"/>
 
 
<div style="width: 360px; float: left; padding: .5em; border: 1px solid #003366; border-radius: 5px; margin-left: .5em; margin-bottom: .5em;">
 
<div style="width: 360px; float: left; padding: .5em; border: 1px solid #003366; border-radius: 5px; margin-left: .5em; margin-bottom: .5em;">
 
; 工作向度一:鑑往知來
 
; 工作向度一:鑑往知來
行 142: 行 140:
 
# 議題松或合作松 執行團隊
 
# 議題松或合作松 執行團隊
 
</div>
 
</div>
 
+
<br clear="all"/>
 
詳細的訪談大綱,請參閱附件案例「[https://ilan.twfact.org/index.php?title=社區總體營造-訪談楊志斌 社區總體營造-訪談楊志斌]」
 
詳細的訪談大綱,請參閱附件案例「[https://ilan.twfact.org/index.php?title=社區總體營造-訪談楊志斌 社區總體營造-訪談楊志斌]」
  

於 2021年1月13日 (三) 15:15 的修訂

計畫類別:
  • 108 年度教育部補助地方政府辦理社區大學促進公共參與特色議題計畫
申請議題:
  • 發展地方知識學及地方創生
  • 提升民眾人文社會素養及公共事 務參與能力
申請單位:
  • 宜蘭縣政府 (執行單位:宜蘭縣社區大學、無過平台)
計畫名稱:
  • 「黃金戰士」打造地方創生的灘頭堡--以宜蘭河流域伏流湧泉 帶里山社區(內城、尚德、蓁巷、永和、同樂、結頭份)為實踐初探場域
營隊基本資料
  1. 辦理單位
    • 指導單位:教育部。
    • 主辦單位:宜蘭縣政府。
    • 承辦單位:宜蘭社區大學。
    • 執行單位:有限責任宜蘭縣無過生活社區合作社。
    • 協辦單位:宜蘭惜溪聯盟、內城社區發展協會、頭城農場。
  2. 辦理日期
    • 109年1月~12月(營隊:3月29日~7月25日、合作松:12/5~12/6)。
  3. 辦理地點
    • 營隊:仰山文教基金會 3 樓會場、宜蘭大學綜合教學大樓 101 教室、內城不老學校 3 樓禮堂。
    • 合作松:頭城農場
  4. 參與人數:47位。

地方創生是台灣的國家戰略計畫[1],台灣念茲在茲的希望年輕人力可以投入農村、偏鄉、山林的重建工作,這樣的心意固然可取,然而,我們更希望讓這些年輕寶貴的人力不要成為砲灰,在他們進入創生場域之前,我們需要為他們攻下灘頭堡,鋪平道路[2]

現在 50 歲以上,64 歲以下的人口,在台灣佔了 520 萬人左右,他們被稱為「黃金世代」,出生在台灣經濟起飛、物價還沒飛漲的年代,現在這些人逐漸走入退休階段,有一定資本的他們,也被企業視為在景氣持續低迷的年代,將成為未來 15 年內,那股支撐經濟最穩固的消費力道。

文件狀態

草稿。

營隊辦理目的與歷程

地方創生是台灣的國家戰略計畫,台灣念茲在茲的希望年輕人力可以投入農村、偏鄉、山林的重建工作,這樣的心意固然可取,然而,我們更希望讓這些年輕寶貴的人力不要成為砲灰,在他們進入創生場域之前,我們需要為他們攻下灘頭堡,鋪平道路。

現在 50 歲以上,64 歲以下的人口,在台灣佔了 520 萬人左右,他們被稱為「黃金世代」,出生在台灣經濟起飛、物價還沒飛漲的年代,現在這些人逐漸走入退休階段,有一定資本的他們,也被企業視為在景氣持續低迷的年代,將成為未來 15 年內,那股支撐經濟最穩固的消費力道。本計畫以「黃金世代」為目標族群,根據統計社大學員的年齡層分佈以 51~60 歲 31.8% 佔最多數、其次為 41~50 歲佔 27.5% 、61 歲(含)以上佔 9.5%,合計 40 歲以上的學員佔將近七成,合理推估 50~65 歲佔近四成,亦為此目標人口!

「社區大學促進公共參與特色議題計畫:打造地方創生的灘頭堡」(簡稱:「創生灘頭堡」計畫)探討在台灣,如何透過合作、利他(COOP)的原則,為一個地區(都會、農村…)規劃並執行地方創生計畫的「適切流程」,並且實際提出設計提案。

  1. 本計畫的任務是找出一個通用的地方創生提案方法,讓台灣擁有韌性的都市、農村與生態環境,終極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韌性台灣」;
  2. 透過文獻回顧與歷史脈絡耙梳,還原過去政府與民間的努力,從社區總體營造(1994)、農村再生(2010)在到地方創生(2019),這當中歷經的法案有2000 年「農發條例修訂」、2008 年農村再生條例、2019 地方創生,包括成就與困境;
  3. Be glocal(global view and local action):本計劃希望促成的地方創生提案是具有可持續的(sustainable)思維,能夠接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從台灣在地出發,跟全球共同面對切身與世界的困境;
  4. 在創生計畫的設計方法上,希望帶給這群夥伴從循環經濟切入,看重仿生學(Biomimicry) & Design thinking,同時,希望透過「近未來」的觀點,讓專案規劃能夠「think long term」、「look the whole」&「see the connections」。
  5. 集結在地的社區居民以及旅居外地的鄉親,共同合作協力,重現兒時家園,為下一代預備永續社區。

本計畫因2020全球Covid-19疫情的關係,創生營隊從三月二十九日始業式之後,便一直停課到五月中才開始、直至七月二十五日結業式。總計營隊報名人數76名、實際參與47 名學員、來自台灣各地,共進行 14 次的集結(gethering)。營隊結束之後,各組各自進行後續行動的醞釀與展開,執行小組並於十二月五日、六日兩天,於宜蘭頭城農場辦理地方創生「合作松」,除營隊學員,亦吸引各地關注此議題的夥伴,計 47 位報名、實際參與合作松學員共計 61 名,共提出了 12 個合作提案[3]

辦理方式

關鍵人物訪談,規劃營隊講綱

「地方創生」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韌性台灣」,讓台灣有韌性的都市、農村與生態環境;回到社大這個第一年的地方創生計畫,進行了幾個工作向度進行訪談:

  • 工作向度一:鑑往知來
  • 工作向度二:課題
  • 工作向度三:尋求解方
  • 工作向度四:行動設計

最後據此發展出課程架構。透過訪談與課程找出一個通用的地方創生提案方法;透過文獻回顧與歷史脈絡耙梳,還原過去政府與民間的努力,從社區總體營造(1994)、農村再生(2010)在到地方創生(2019),這當中歷經的法案有2000 年「農發條例修訂」、2008 年農村再生條例、2019 地方創生,包括成就與困境。 網站:https://revi.boko.tw

「地方創生種籽 @宜蘭營」

https://forms.gle/fkkJL528HoY6XLtM7

招聚學員(50 歲以上及 50 歲以下的青銀交流),在 4 個月內,進行課程集結:包括「SDGs 全球視野~在地行動」、「從社造、農再到地方創生」、「網路媒體與公民參與」、「合作經濟」、「蘭陽平原伏流湧泉帶水資源議題」等主題;形成團隊,為家鄉的地方創生撰寫提案。希望促成的地方創生提案是具有可持續的思維,能夠接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從台灣在地出發,跟全球共同面對切身與世界的困境;設計方法上,希望帶給這群夥伴從循環經濟切入,看重仿生學和設計思考,同時希望透過「近未來」的觀點,能夠讓專案規劃能夠「think long term」、「look the whole」、「see the connections」。

課程表:http://ilan.twfact.org/index.php?title=%E8%AA%B2%E7%A8%8B%E8%A1%A8

「地方創生種籽 @合作松」

https://forms.gle/XKpf2WJ2WMKwGrsu6

三個月「地方創生種籽@宜蘭營」的學習過程,面對全球變局、人口轉型、氣候變遷等嚴峻議題,學員發展出幾個以「社區為本」且具體可行的在地行動,包括:關注農村永續的社區糧倉倡議(團結基地)、關注在地老化的社區照顧(好心好行)、刀口上的錢(開放資料)等等。

這次合作松的設計,也從這幾個主題展開,邀請相關領域重要的實踐者、講師,再次喚起大家的熱情、開啟未來的想像、一起思考每個人或一群人可以如何「在鄉」(在自己生活的社區)行動!祈願明年能看到大家,踏出「地方創生」的第一哩路!

具體工作內容

從訪談、營隊到合作松,這三個階段的具體工作與進行內容,將在底下詳述:

關鍵人物訪談

拜訪各個相關領域的關鍵學者、專家、實踐者,蒐集資料,彙整出 10 次集結的訓練內容與安排相關的活動與師資。

回到最開始提案的動機:面對 2019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我們很想知道,到底什麼叫「地方創生」?為何需要「地方創生」?如何「地方創生」?台灣從 1990 年代開 始從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一路走到了「地方創生」,這些政策發展的背景、演變的過程,對台灣的影響?解決了什麼問題?或是產生了更多問題?台灣社會有太多議題、多元價值,但總是各據兩端、各擁同溫層,有沒有機會創造更多的對話、讓這個社會有更多的共識和團結?如果「地方創生」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韌性台灣」,讓台灣擁有韌性的都市、農村與生態環境,社大這個第一年的地方創生計畫,我們如何進行?於是,我們進行了幾個向度的工作訪談,希望據此發展出營隊的整體課程綱要:

工作向度一:鑑往知來
從縱向的時間脈絡來看,文獻回顧與歷史脈絡耙梳,還原過去政府與民間的努力,從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在到地方創生,這當中歷經的法案有 2000 年「農發條例修訂」、2008 年農村再生條例、2019 地方創生,包括成就與困境。
主題與關鍵訪談人
  1. 社區總體營造 楊志斌
  2. 農村再生 吳音寧
  3. 地方創生 邱星威
  4. 跨域 曾旭正
  5. 宜蘭經驗
工作向度二:當下需要面對的課題
Glocal(global view and local action):全球觀點在地行動!從聯合國 SDGs 談當下全球面臨的挑戰與台灣切身相關的困境與接軌世界的因應原則;
主題與關鍵訪談人 ===
  1. 人口轉型 江東亮
  2. SDGs
  3. 台灣經濟轉型 林宗弘
  4. 網路社會的崛起與思辨 陳正然


工作向度三:尋求解方
就像是中醫問診,面對當下的問題,也了解了過去的脈絡與當前的環境,接下來就是尋找適切的解決方案。我們預立了幾個有幾個解方應該具備的要素:永續、團結合作&系統性

永續發展的新思維關鍵訪談人
  1. 韌性思考 戴興盛
  2. 合作經濟
    • 陳來紅
    • 洪敬舒
    • 錢金瑞
  3. 永續環境設計
    • 陳建泰
案例研究關鍵訪談人
  1. 蘇澳 KPI
  2. 八里
  3. 英國轉型城鎮運動 蔡錫昌
  4. 南投厚熊笑狗 梁鎧麟
  5. 台中小驢行 侯勝宗
工作向度四:行動設計

有了解方,接下來,就是要讓紙上的方子,成為真正的解藥。這個向度的訪談,是想要請教運動界的先驅者,如何使一群在地的夥伴彼此連結,如何一起,聽、聞、望、切,動手設計屬於地方的適切解方。

主題
  1. 開放空間 蔡淑芳
  2. 議題松或合作松 執行團隊


詳細的訪談大綱,請參閱附件案例「社區總體營造-訪談楊志斌

地方創生種籽 @宜蘭營

合作松

第一天合作松規劃了三場重要的專題:

專題演說:轉型鄉村與都市~社會性樸門在台灣的實踐(演講者:唐敏)
「樸門」全名是「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是源自於澳洲的一種擬仿自然模式的設計方法論,社會性樸門則是探討如和透過學習自然模式、生態的運作來設計社區的運作,實踐社區的永續發展。演講者唐敏(Tammy Turner)來自美國拉斯維加斯,來台定居台灣 35 年,是一位樸門實踐者、導師,2015年開始在永和社大,擔任樸門生態食農教育和樸門永續設計應用與技能課程老師。 對大自然/生態學有著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環境與社會關懷。她如何在都市荒漠運用樸門(Permaculture)進行環境永續的實踐?
專題演說:近未來與社區營造(演講者:林威廷)
「近未來(Near Future)」意指一段距離我們「有點遠,又不會太遠」的時空,創作者藉由有系統地蒐羅現存的尖端科技資訊,透過理性而可信的延伸推論,為我們廓繪出一個個令人拍案叫絕的可能科技未來情境。地方創生本身就是一項創作工作,每一個計畫就是一本建置未來時空的藍圖。演講者林威廷服務於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所,藉由分享科幻影片,跟大家暢談「數據、照護&鄉村」的近未來景像~應該發生的以及要避免發生的。
「在宅沙龍」~「回家」電影欣賞與座談(余尚儒、張凱評與談)
日本電影「回家」是一部探討在家醫療的影片,內容講述一個原本在大醫院前途無限的年輕醫師,由於本是醫師的父親中風,回家繼承小鎮診所,接續父親從事在宅醫療,從懷疑、面對衝擊、最後全力以赴的故事。與談的兩位醫師都是台灣投入在宅醫療的先驅,尤其余尙儒醫師自2015 年開始研究日本在宅醫療,2017 年成立都蘭診所,展開台灣在宅醫療的工作!

第二天是「合作松」。所謂合作松就是透過黑客松的形式,將駭客的倫理與文化、技能,結合合作社的原則,探索並實際產出合作經濟&團結經濟的解決方案。 先追求 MVPs(minimum viable product or solution,最小可行性產品或是解決方案)。

活動效益

連結老師與在地的社區、農村工作者

本次營隊的 14 次聚集,每位講師都有充裕的時間與學員分享、交談,我們也整理了講師的聯絡資訊,讓地區工作者與這些講師、學者從此可以直接聯繫,獲得更直接的交流,更準確的指導與資訊。

使用情境思考,跳脫既有思考框架

絕大部分的創生計畫、社區營造計畫、農村再生計畫,都是「經費」導向的設計~要如何寫才能爭取的經費。本次營隊不斷的強調,首要面對的是「共同的需要」(合作經濟、團結經濟),關注的是永續,然後才是其他,也不要一開始就落入技術性的問題,談到永續能源就緊咬著太陽能板與風車,而是,把自己投入「近未來」,就像突然進到30年後的時空,仔細的看著周圍的所有事物~交通工具、通訊方式、穿著、生活日常等等,與現在有什麼差異,然後,探討那些可以努力達成,那些應該盡力避免。

在地實體的連結

宜蘭的學員開始組成一個實體團隊,期望在壯圍催生一個的合作農場;創生營隊也在宜蘭社區大學掛號,即將成立一個宜蘭社區糧倉社團;「刀口上的錢」這個提案,也獲得 零時政府(g0v)大力的邀請,希望 2021 年到 g0v 大會上去提案。


活動照片

經費運用

參考資料

  1. ^ 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核定本)
  2. ^ 從 STEEP 觀點找台灣農村的關鍵線索
  3. ^ 團結生態永續基地、好心好行、青農育成中心(卓媽媽)、微生聚落(農家院子) 由社群到社區,開創合作社區的另一條路、農食醫社區起義、請進門來:書友房、生命生活整全、滾鄰俱樂部、自然養生坊、都會健康與農村生態自然農法專區、自然生活共學教育基地,一共 12 個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