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經驗-訪談曾旭正
目錄
- 1 計畫的介紹
- 2 訪談目的
- 3 訪談人:曾旭正老師基本資訊
- 4 以下為給曾旭正老師的信件內容
- 5 訪談記錄
- 5.1 曾老師,您一路從社區營造、農村再生到地方創生,一路走過來,想請您為我們解析一下什麼是社區總體營造、轉型城鎮、農村再生、以及地方創生這些運動、政策的緣由、適用的場域、執行的難度以及帶來的影響會是什麼。
- 5.2 台灣過去從社區營造、農村再生,再到地方創生,這些政策與法規到底為台灣帶來了那些改變,解決了那些問題?
- 5.3 請教老師,日本推動地方創生是建基在日本成熟的地方自治體,在台灣我們有鄉對應的在底組織或機構嗎?如果沒有,我們的因應對策是什麼?
- 5.4 地方創生牽涉的範圍、法規、技術與產業等等的問題,都要比社區營造來的複雜很多,都會的社區營造尚且吃力,在偏鄉推動這樣的複雜的工作,可能性在那裡?
- 5.5 地方創生計畫是否有類似產業界的育成中心,能夠一路陪伴,輔導的機制?
- 5.6 如果我們有機會集結 50 位混合著老、中、青三代的朋友,一起耙梳台灣從 90 年代到如今,從推動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的整個歷程,然後,共同探索一個如何在在地執行地方創生的計畫,您覺得這群人應該要有那些的知識、技能與訓練,這當中,您可以擔任的角色與訓練工作會是什麼?
- 6 附註
計畫的介紹
「社區大學促進公共參與特色議題計畫:打造地方創生的灘頭堡」是在探討在台灣,如何透過合作、利他(COOP)的原則,為一個地區(都會、農村…)規劃並執行地方創生計畫的「適切流程」,並且實際提出設計提案。
我們預計招聚 50 位學員(黃金戰士),在 5 個月內,進行 10 次的集結(gethering),形成團隊,之後,進行合作松,為自己的家鄉的地方創生撰寫提案。
- 本計畫的任務是找出一個通用的地方創生提案方法,讓台灣有韌性的都市、農村與生態環境,終極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韌性台灣」;
- 透過文獻回顧與歷史脈絡耙梳,還原過去政府與民間的努力,從社區總體營造(1994)[1]、農村再生(2010)在到地方創生(2019),這當中歷經的法案有2000 年「農發條例修訂」[2]、2008 年農村再生條例、2019 地方創生[3],包括成就與困境;
- Be glocal(global view and local action):本計劃希望促成的地方創生提案是具有可持續的(sustainabile)思維,能夠接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從台灣在地出發,跟全球共同面對切身與世界的困境;
- 在創生計畫的設計方法上,希望帶給這群夥伴從循環經濟切入,看重仿生學(Biomimicry) & Design thinking,同時,希望透過「近未來」的觀點,能夠讓專案規劃能夠「think long term」、「look the whole」&「see the connections」。
- 集結在地的社區居民以及旅居外地的鄉親,共同合作協力,重現兒時家園,為下一代預備永續社區。
訪談目的
拜訪各個相關領域的關鍵學者、專家、實踐者,蒐集資料,彙整出 10 次集結的訓練內容與安排相關的活動與師資。
訪談人:曾旭正老師基本資訊
- 曾旭正
- 學歷:
- 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博士
- 東海大學建築碩士
- 成功大學建築學士
- 經歷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專任教授兼任建築藝術研究所所長
- 國發會副主委
- 聯絡方式:
- E-mail: taiwan735@gmail.com
- TEL:06-6930100#2297(研究室)
以下為給曾旭正老師的信件內容
曾老師您好:
我們是宜蘭「社區大學促進公共參與特色議題計畫:打造地方創生的灘頭堡」的工作團隊。這個計畫是要探討在台灣,如何透過合作、利他(COOP)的原則,為一個地區(都會、農村…)規劃並執行地方創生計畫的「適切流程」,並且實際提出設計提案。
我們預計招聚 50 位學員(黃金戰士),在 5 個月內,進行 10 次的集結(gethering),形成團隊,之後,進行合作松,為自己的家鄉的地方創生撰寫提案。
我們正在拜訪各個相關領域的關鍵學者、專家、實踐者,蒐集資料,彙整出 10 次集結的訓練內容與安排相關的活動與師資。我們期待可以在 2020-01-01 過來拜訪。我們一行 2 人,預計拜訪時間為 9:00~12:00。此次的拜訪,我們會有 NT.$ 2000 元的專家訪談費用。此行的目的希望針對社區總體營造這個領域,想要請教您一些關鍵線索(人、事、物),以及課程與活動的安排上,請您給予建議。
以下是我們此行的訪問綱要,敬請您先行過目。
訪問綱要
在訪問之前,我們十分好奇,誰是台灣這部《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的起草人?這樣一個擘畫國家發展重要方針的設計的形成過程:從收集資料、發展概念、文字化、形成政策以及完成整體的執行設計…,這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故事。請問,整個方案的規劃與設計是一個人或是一個團隊,經由什麼樣的歷程所撰寫出來的,這部份,可以請曾老師跟我們說明一下嗎?
- 曾老師,您一路從社區營造、農村再生到地方創生,一路走過來,想請您為我們解析一下什麼是社區總體營造、轉型城鎮、農村再生、以及地方創生這些運動、政策的緣由、適用的場域、執行的難度以及帶來的影響會是什麼。
- 台灣過去從社區營造、農村再生,再到地方創生,這些政策與法規到底為台灣帶來了那些改變,解決了那些問題?
- 請教老師,日本推動地方創生是建基在日本成熟的地方自治體[4],在台灣我們有鄉對應的在底組織或機構嗎?如果沒有,我們的因應對策是什麼?
- 地方創生牽涉的範圍、法規、技術與產業等等的問題,都要比社區營造來的複雜很多,都會的社區營造尚且吃力,在偏鄉推動這樣的複雜的工作,可能性在那裡?
- 地方創生計畫是否有類似產業界的育成中心,能夠一路陪伴,輔導的機制?
- 如果我們有機會集結 50 位混合著老、中、青三代的朋友,一起耙梳台灣從 90 年代到如今,從推動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的整個歷程,然後,共同探索一個如何在在地執行地方創生的計畫,您覺得這群人應該要有那些的知識、技能與訓練,這當中,您可以擔任的角色與訓練工作會是什麼?
以上是我們目前想到想要就教於您的問題,思考尚缺完整,敬請予以補充,讓我們對於地方創生有更全面的理解,可以安排出更完整的營隊課程。
授權
為了讓訪談後續的整理工作更為順利,請允許我們進行全程錄音,並且拍攝一些相關的照片,這些原始資料不會外流。
此外,我們希望您可以同意我們把這次訪問的:
- 訪談整理過的文字記錄
- 您的個人、與貴單位、團隊的照片
- 剪輯過的錄音…等等
在專案有所需要的時候,經由您過目、同意之後,可以公開(網站、書面出版…)使用。
再次謝謝您。
宜蘭地方創生工作團隊 敬上
訪談記錄
- 訪談時間
- 訪談地點
- 訪談人員
(以下請撰寫訪談的紀錄,並且附上相關的檔案:照片、影音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