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規劃」修訂間的差異
(→工作向度一:鑑往知來) |
|||
行 13: | 行 13: | ||
=== 主題與關鍵訪談人 === | === 主題與關鍵訪談人 === | ||
− | # 社區總體營造 楊志斌 | + | # [[社區總體營造-訪談楊志斌|社區總體營造 楊志斌]] |
− | # 農村再生 吳音寧 | + | # [[農村再生-訪談吳音寧|農村再生 吳音寧]] |
− | # 地方創生 | + | # [[地方創生-訪談邱星崴|地方創生 邱星威]] |
− | # 跨域 | + | # [[跨域經驗-訪談曾旭正|跨域 曾旭正]] |
# 宜蘭經驗 | # 宜蘭經驗 | ||
− | #* 陳育貞 | + | #* [[宜蘭經驗-訪談陳育貞|陳育貞]] |
− | #* 蔡晏霖 | + | #* [[宜蘭經驗-訪談蔡晏霖|蔡晏霖]] |
− | #* 賴青松 | + | #* [[宜蘭經驗-訪談賴青松|賴青松]] |
− | #* 楊文全 | + | #* [[宜蘭經驗-訪談楊文全|楊文全]] |
== 工作向度二:課題 == | == 工作向度二:課題 == |
於 2020年1月3日 (五) 18:20 的修訂
回到最開始提案的動機,面對 2019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我真的很想知道,到底大家知道什麼叫「地方創生」?為何需要「地方創生」?如何「地方創生」?台灣從 1990年代開 始從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一路走到了「地方創生」,這些政策發展的背景、演變的過程,對台灣的影響?解決了什麼問題?或是產生了更多問題?台灣社會有太多議題、多元價 值,但總是各據兩端、各擁同溫層,有沒有機會創造更多的對話、讓這個社會有更多的共識和團結?這是我一開始的動機。
「地方創生」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韌性台灣」,讓台灣有韌性的都市、農村與生態環境;回到社大這個第一年的地方創生計畫,我們如何進行?有幾個向度的工作,發展出這個 計畫的訪談及未來課程架構:
目錄
工作向度一:鑑往知來
從縱向的時間脈絡來看,文獻回顧與歷史脈絡耙梳,還原過去政府與民間的努力,從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在到地方創生,這當中歷經的法案有 2000 年「農發條例修訂」、2008 年農村再生條例、2019 地方創生,包括成就與困境。
主題與關鍵訪談人
工作向度二:課題
Glocal(global view and local action):全球觀點在地行動!從聯合國 SDGs 談當下全球面臨的挑戰與台灣切身相關的困境與接軌世界的因應原則;
主題與關鍵訪談人
- 人口轉型 江東亮
- SDGs
- 台灣經濟轉型 林宗弘
- 網路社會的崛起與思辨 陳正然
工作向度三:尋求解方
永續發展的新思維關鍵訪談人
- 韌性思考 戴興盛
- 合作經濟
- 陳來紅
- 洪敬舒
- 錢金瑞
案例研究關鍵訪談人
- 蘇澳 KPI
- 八里
- 英國轉型城鎮運動 蔡錫昌
- 南投厚熊笑狗 梁鎧麟
- 台中小驢行 侯勝宗
工作向度四:行動設計
讓學員動手設計
主題
- 開放空間 蔡淑芳
- 議題松或合作松 執行團隊